关于瑞典中餐业发展的对策探讨

日期:2022-08-13 15:07    编辑:季展有

瑞典中餐业概况
 
 
 
 
 

1950年,瑞典与中国建交,是欧洲最早建交的国家之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与瑞典的贸易、投资都达到历史新高度。瑞典在2015年首相访华之际,中瑞领导人就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分享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全面加强两国各领域合作达成重要共识。同年,瑞典正式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

瑞典华侨起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来自浙江青田的杨明轩步入首都斯德哥尔摩,以出售丝茶、古物、花边、山东绸等杂物为业。据统计,1949年前在瑞典华侨不到50人。2000年初华侨华人约有3万人左右,中餐馆数量为80家,加上日本寿司店100家。2008年起,中国人移居瑞典稳步增长,中餐业随之起步。2010—2020年,华侨华人约有5万人左右,中餐馆约有150家,加 上 日 本 寿 司 店400家。2020—2021年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只有120家中餐馆正常营业。

瑞典中餐业发展几乎与国内同步。自改革开放后,瑞典中餐业与国内中餐一样经历了起步发展、数量扩张、连锁经营、品牌建设与综合发展等阶段,出现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特色鲜明的中餐馆,瑞典人民也对中餐从好奇、接受到普及的阶段,今天业已成为了瑞典人民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而言,瑞典中餐馆在经营规模、经营方式、烹饪技艺、就餐环境、菜品更新等发展上表现有些滞后。综其原因,大约与北欧传统文化相关,也与瑞典对中国厨师的严格限制相关。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2020—2021年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光顾中餐馆的客流量大幅度减少,几乎所有中餐馆都曾宣布过暂停营业。有130家餐馆数据显示,2021年开门270天,接待顾客30%,少了70%的顾客,造成了100%的营收损失。

面对新困境,中餐业“加大外卖”以降低不利影响。比如有一家在2020年较早顶着压力恢复业务的餐馆,在2021年5月每天送出80—100份外卖,按照当地防疫要求,实施了零接触配送。

瑞典中餐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早在2010年,瑞典中餐业走过第一个峰值,今天正处于新的探索期,表现为中餐馆数量减少、质量提升、集团化增长,正向着新的发展阶段探路。

实现瑞典中餐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个挑战是人才的短缺,包括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特别是厨师人员的短缺。一是中餐对烹饪技艺的要求极高,急需培养新人。二是瑞典国家对中国国内厨师的限制,加之侨二代、侨三代对厨师行业的“敌意”而难以“内生”厨师队伍。三是由此而造成的菜式更新慢、口味改革艰难等问题,也给当地中餐发展带来了考验。

挤压中餐业发展的原因,还有日餐、韩餐、泰餐、越餐等“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快速推行,通过提升其美食文化的质量与品牌,赢得了更大的市场和顾客。

由于瑞典中餐业人才队伍的不稳定性和品牌经营标准化的缺失,导致餐饮业无法“沉淀”良好传统、信誉积累。截至2020年底,已有20家中餐品牌的老店转让出去,还有10家改行了。

提升瑞典中餐业品质的建议
 
 
 
 
 

(一)调研北欧餐饮文化,设立协调机构,推动北欧中餐业提升

建议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北欧(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冰岛)餐饮历史、结构、偏好,为中餐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建议世界中餐业联合会设立协调机构,对接国内政府、欧洲中餐行业协会、餐饮企业、专家学者等,制定北欧中餐业发展规划,争取通过政策、资金、技术、人才、重点项目支持,让中餐业正式立足北欧,成为北欧餐饮业有机组成,将中国美食文化推向北欧主流舞台。

(二)引领北欧中餐业与当地教育深度合作,与欧洲中餐馆互动,推进北欧中餐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建议世界中餐业联合会能够为北欧中餐业与当地教育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搭建平台,提升中餐从业人员文化层次,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就地培养与提升中餐业人才。此举兼顾构建中餐国际话语权,充实国际外国专家学者队伍,也为制定中餐评价标准体系作好理论探索。另外,在欧洲范围内,评选出具备实践与教学的中餐馆,开设烹任学实践班,为北欧中餐业人才交流提供平台。

(三)建议加大瑞典中餐馆各项评比活动,提升中餐质量与美誉度

建议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中国驻瑞典使领馆、国际性社会团体、华侨华人组织等联合指导瑞典中餐馆制作以美食文化为主题的抖音、书籍、画册,吸引和活跃当地食客的参与度。联合支持瑞典中餐馆举办富有艺术设想的中餐品味会、中餐与中国地方文化鉴赏会、美食文化沙龙等独具特色的活动,拉近当地社会与中国餐饮人的距离。联合开发诸如“中国烹饪北欧大赛”“北欧中国年夜饭”等彰显中国餐饮品牌的系列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助力中餐国际化发展。

文章摘自《餐饮世界》杂志

2022年6月刊